• 《学校教育哲学》
  •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23-04-05

20230405155931_7h8wflbto3.png


说起教育哲学,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晦涩难懂,非常深奥,仅就哲学或教育哲学的研究范畴而言,部分普通教育工作者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人生来就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则必须通过生活,尤其是教育来获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促使人成为“人”。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需要我们以哲学的思维去发现、思考和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正如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所说:“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 

早期的哲学家都是教育家,其哲学著述中都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的卢梭、洛克、康德,以及当代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等,他们都有关于教育的论述或专门著作,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教育哲学在内容上指向教育,在方法上指向哲学,是以哲学的态度和方法反思教育实践,研究教育问题,提供教育价值和规范原理的学科。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对于教育哲学的探讨,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探讨。学校教育活动始终蕴藏着哲学问题,教育片刻离不开哲学。学校教育哲学既是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又是学校教育的方法论,是学校活动的灵魂,是学校行为的先导,在学校发展战略确定、育人思想和育人内容创新、规章制度制定、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起着支配性作用。学校运行的每一环节、每一层次无不渗透着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

271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块改革试验田,自办学以来,不断思考着诸如“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才是贴合学生发展的理论”“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等学校教育的基本哲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近20年的实践创新,摸爬滚打,不断求索,最终形成了一 整套从价值观到方法论、从课程到课堂、从管理到评价、从团队到文化、从教育到教学、从现在到未来、从学生生命成长到民族伟大复兴, 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国家要求的教育模式。围绕“我们要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不断尝试,反复精进,最终建立了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成绩观、人才观和教育策略观,形成了独特的271学校教育哲学体系。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教育大国,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分数轻素质等教育问题,这与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相悖离。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也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但因诸如改革策略缺乏时效性、改革机制不完备、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改革内部要素过多等因素,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因此,如何构建适合中国教育的学校教育哲学,为学校教育创新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有效解决学校教育中固有的弊端,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教育哲学》基于生态教育理论,将生态学理念应用于系统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当中,并以此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理性探讨,探索教育教学行为的模式创造,建构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有特色的崭新学校教育理论。271教育认为,好的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公平、自由、创新、安全、自信、自立的教育生态之“森林”,让“乔木”茁壮高拔,让“灌木”自由奔放,让“小草”和“苔藓”也悠然自得、尊严成长,打造一个自然、和谐、一体化的教育生态,让不同的“动植物”在一定的“植物链”“生物链”中相融共生, 营造生命成长的环境;让家庭、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家长,学科学习、生活学习、自主领导力学习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统一、万木葱茏的大的教育生态系统,并使大众化的高质量育人目标得以实现,个性化的成长需要也同时得到满足,最终实现各要素相融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71学校教育哲学是全体教育人精诚团结、长风破浪的智慧结晶, 是271教育集团数以万计师生朝耕暮耘、不断超越的教学硕果,是271教育集团总校长赵丰平先生明志笃行、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教育践行。通读全书,有以下亮点:

《学校教育哲学》是271教育人对教育哲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一次系统重构,是实践意义上的一个大胆创新。在这部著作中,笔者 借用了生态学中系统性、整体性、平衡性、动态性等思想,将一所学校 教育生态视为一个整体,将学校教育诸要素比拟成生态群像中的某一个链条,生动形象地呈现了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促使教育生态环境发挥最大的系统性作用。这种基于生态学的教育理论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教育的已有认知,扭转了我们对教育的刻板印象,有助于我们创新建构系统的、完整的、开放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

全书通篇立足人的发展,指向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谐发展,从根本上回答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即“以学生为中心”,正确地看待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启迪学生、服务学生、成长学生,从而形成正确的课程观、课堂观、管理观、评价观和育人观,系统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社会主体。同时,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健康成长。

从论述方法上看,全书采用哲学三论法,分别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层面予以阐述,对每一个教育问题,诸如“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得上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才是贴合学生发展的理论”“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我们应当怎样做教育”等,都进行了系统思考和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从写作手法上看,该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文理兼备,“道”“术”相融。全书运用大量案例阐述教育原理在学校教育中的创新运用,小到班级“三驾马车”管理模式创造,大到学校课程体系创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创新,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的系统重构,使得本书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纵观全球,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教育大国,教育改革与创新面临着巨大挑战。教育改革必须是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是结构化的、体系化的,是必须能在学校落地的。

《学校教育哲学》的出版提供了有助于我们研究、创造有自己个性的学校教育哲学的方法论,将提升教育哲学对学校教育的作用;有助于学校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校根本地、科学地、系统地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该著作的诞生将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创新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路径,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科学地、深度地发展提供样本。

林建华

2022年11月